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孩子怎樣算長大?│Part3「著想」:看到獨立思考、有同理心,他長大了

2020.11.18(W)
Article/ tutorJr

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
比起千禧世代或Z世代同樣經歷網路技術進步,i世代在成長的過程中,更加依賴智慧型手機及網路上的社群媒體,封閉的生活型態導致與他人的現實互動減少,因而常被批評自我中心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在人際關係上,很容易因為「只考慮到自己的需求」而跟人產生摩擦。

其實,每個孩子天生都有感受他人情緒的潛能。爸媽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,若能多多引導孩子察覺他人需求、並且透過「想像」練習對旁人的情緒與處境共感,就可以培養出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,繼而與其他人融洽相處、建立起信任、互助的合作關係。

少子化的現代社會,每個男孩女孩都是家裡的寶貝,資源集中在少數、甚至唯一的孩子身上,有任何願望,家長也大多會盡量滿足,一不小心就寵出自我中心、難以長大的「王子、公主」。這群出生在網路、智慧型手機普及時代的「i世代」,習慣了世界繞著他們打轉、「以我為主的『i』思考模式」,很容易被貼上缺乏同理心的「自私」標籤。

i世代不是自私,是還沒想到別人

許多年輕人喜歡拿來開玩笑的無厘頭笑哏──「你有注意到……嗎?沒有,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」,正好呼應了在1995年網路興起到2012年間出生的i世代,除了是徹底的數位原住民(Digital native)之外,用「i」來定義這個新世代,總是離不開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描述,也暗示著他們「崇尚個人主義、只考慮自己」的特質。然而,只想到自己,並不一定就是自私。

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(Jean Piaget)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,2歲左右兒童的思考特徵帶有「自我中心」傾向,只懂得以自己的角度來跟外界互動,認為其他人都會跟自己一樣──想法一樣、需求也一樣,因此覺得世界應該照他希望的方式運轉,就像個任性的小霸王。

這種「自我中心主義」是每個幼童成長必經的過程。只是,被各種3c螢幕包圍、習慣透過社群媒體進行虛擬社交的生活方式,促使i世代沈溺於網路,更壓縮了現實中人際互動的機會,如果缺乏適度的引導成長,可能會維持同樣的態度直到成年,成了「沒長大的大人」。

爸媽們,請從講道理,變成試著同理    

有鑑於此,重視教養的爸媽們在「教」孩子時,會試圖用道理來說服,「你是哥哥要照顧妹妹呀」、「玩具要分享、一起玩,不可以那麼小氣」。然而,「自私」、「小氣」等概念,對還在「他律期」、尚未發展出「道德意識」的幼兒來說,根本還沒辦法理解,對於大人不斷呼籲的「照顧」、「分享」等美德,也同樣沒概念,當然一轉頭就忘記。

還好,紐約大學的研究注意到,人類天生具有情緒感染的能力,例如小嬰兒聽到其他寶寶哭泣時會跟著大哭,這種能力經過開發培養,就足以發展成「理解他人感受到快樂、痛苦、傷心等主觀經驗及情緒」的同理心。暢銷書《同理心優勢》作者Roman Krznaric認為「同理心是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,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還有看法,接著再思考自己要怎麼做。」透過「想像」自己是對方、處在同樣的情境,就能夠思考「我希望自己被怎麼對待」,來發展出同理心。

經由「感同身受」,幫助孩子建立「判斷行為是否適當」的準則。例如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時,引導他想想看「如果玩具都被人拿走了、不給你玩,你會很難過對不對?那我們分弟弟一個玩具好不好」,或是「要是小朋友打你,你會有什麼感覺呢?是不是會很痛、很生氣、很想哭?所以你打他的時候,他也會很難過喔!」

一旦孩子能夠注意並同理他人的情緒和需求的時候,便會慢慢產生選擇自己行為的能力,而不再需要爸媽天天耳提面命了。

推己及人的同理心,有助於建立良好人際關係

要注意的是,同理心跟同情心不一樣,同情心是對他人表示憐憫、關懷,但由於是從自身角度出發,有時可能會「判斷失準」。例如單方面「同情」單親家庭的同學,卻造成對方困擾「我不需要人家可憐我」,反而傷害了彼此的感情。同理心則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想,「如果是我,我會想要……」,體貼地提供他人最需要的幫助。

哈佛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Arthur Ciaramicoli提醒,同理心幫助我們體會別人的感受,擁有這樣的能力,才有可能與其他人建立起信任的關係,並且進一步溝通、合作。一旦學會換位思考,就能從「只關注自己」、凡事都聚焦在「i、我」身上,眼光拉遠注意到家人、朋友、甚至陌生人的感受,如此一來,甚至能避免罷凌、衝突的發生。從理解、關懷到體諒,逐步養成「推己及人」的能力,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爸媽不可能一輩子跟在身旁提醒「做人的道理」,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同理心,試著對他人「同理、共情」,等到有一天,他們不再需要「被要求」才關心別人,而能主動設身處地為旁人著想時,孩子便真的長大了!
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