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讓開,爸爸來!Part3 跟著老爸寫功課,有創意

2020.08.10(M)
Article/ tutorJr
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⋯ 雖然「效率」很重要,但有時孩子慢條斯理寫功課看似「沒效率」,其實可能是小腦袋瓜正在天馬行空地想東想西。這是多數成人早已失去的創意,而身為爸媽的我們,如果可以給孩子多一點時間、空間,他們將激發創造力!

「馬麻~好無聊唷!我不知道要玩什麼,可以買新玩具嗎?」

「好啦!等下媽媽忙完家事,再帶你挑新玩具。」

Romansa最近剛生二寶,請了半年育嬰假。因為照顧小嬰兒太忙,愈來愈沒空陪伴七歲大兒子;而早已習慣「大人陪玩」的大兒子,則頻頻嚷著無聊。

出於補償心理的Romansa因此常買新玩具送他,於是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上述對話;結果,新玩具愈買愈多,但大兒子還是喊無聊。某天老公終於看不下去,下班後開始固定把大兒子抓到書房,「來!爸爸陪你寫作業,這樣就不無聊了!」

跟著老爸寫功課,學會「亂玩、亂創造」

說也奇怪,老公陪寫功課一段時間後,他們關係愈來愈親密,書房常傳來父子倆笑聲。後來才知道,剛上小一、正在練筆畫的大兒子,每次寫國語作業時,老公總會跟著孩子一起「樂在其中」。

寫功課有什麼好樂的?例如:老公會故意把「大」字畫成一個人穿一雙巨大鞋子,惹得兒子笑呵呵;兒子則把「大」字畫成一隻彎曲的貓,另一撇是貓咪的長尾巴,父子倆一起笑得亂七八糟。

老實說,這樣「盯功課」其實沒效率,一份簡單國語作業經常2小時才寫完,其中有一半時間在「畫畫」;相較之下,從前媽媽陪寫時最多1小時就搞定。儘管如此,Romansa仍覺得非常有趣,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陪孩子寫功課時,是否太講求「效率至上」?

原來,夫妻倆原本都愛畫畫,但Romansa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後,被育兒工作壓得喘不過氣,變得凡事只求「效率」。碰到小孩吃飯太慢?乾脆餵他比較快。小孩寫功課容易分心?要求他專心寫出「正確答案」。

Romansa的教育模式並非全無優點,或許是以往訓練有成,大兒子常被老師稱讚筆跡工整、漂亮;但大人愈來愈少陪孩子亂玩、亂聊天的結果,他好像也漸漸失去自得其樂能力,總是要買「玩具」才懂得怎麼玩,不像小時候隨便拿個鍋蓋、紙箱,都可以展現創意亂玩樂。

珍貴的「擴散性思考」,讓孩子更有創意

其實,爸爸陪孩子把「寫字」變成「塗鴉聯想」的過程,就是所謂的「擴散性思考」(divergent thinking)。這個名詞由關注人類智力發展的美國知名心理學家Joy Paul Guilford所提出,他在智力結構論中把人類思考分成兩種模式:

  • 「聚斂性思考」(convergent thinking)

指的是針對問題,利用目前已知知識、經驗找出一個「最佳解答」。它通常有標準答案,因此大腦思考模式也會在被規範的特定方向下進行推理。

  • 「擴散性思考」(divergent thinking)

針對目前擁有的訊息,向外擴散般地產出大量訊息。沒有標準答案、沒有固定結論,就連思考模式也不受限,因此大腦能恣意發揮。例如:給你一根迴紋針,請想出它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100種方法,就是所謂的擴散性思考。

雖然「擴散性思考≠創意」,卻是人類發展創造力的關鍵思考過程。基本上,所有學齡前幼兒多半都擁有強大擴散性思考能力,他們只是盯著路邊一朵小花,腦裡就能上演一齣連續劇。

但根據研究,隨著年紀增長,掌管分析、決策的前額葉開始成長,孩子雖然理性思考愈來愈強,創造力卻也降低;再加上許多體制講求效率與標準答案,孩子在「被教育」的過程中,往往失去這種寶貴能力。以10歲孩子為例,大概只剩30%還擁有優秀的擴散性思考。

培養神隊友,一起這樣做:  夫妻各展所長,孩子更有創意

既然擴散性思考不是「教」出來的,那該如何維繫這珍貴能力?

答案是:讓孩子在不違背法律、不傷害他人等大原則下,在平日生活中盡量嘗試各種豪無邊際的想像;等孩子年紀稍長、大腦發展到一定程度後,自然而然開始轉為理性思考,此時雖然創造力稍微降低,但理性思考所推動的「實踐力」卻也快速成長,因而能將腦中的幻想付諸實行。

如果你家也像Romansa夫妻倆一樣,媽媽重視效率、執行力,而爸爸則是擁有創造力的浪漫體質,那或許在類似寫功課一樣有標準答案、有既定規則的事情裡,可以多多讓爸爸來引領孩子自由思考。

因為當夫妻各展所長,孩子就能一邊保有擴散性思考並激發創造力,一邊透過知識、經驗讓各種創意真正落地!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